元代良吏胡长孺 |
http://www.nhnews.com.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8月13日 09:57:46 |
潘国贤 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有记载:胡长孺,元,严起孙,字汲仲,《九经》诸子,无不贯通。仕宋至福宁州倅。宋亡,退栖永康山中。至元中荐授扬州教授,转宁海主簿。延祐初以病不复仕,隐杭之虎林山终。长孺初师余学古,得朱学渊源。门人私谥纯节先生。从兄之纲、之纯,曾以经术文学名,人称“三胡”。 明代大儒方孝孺先生称胡长孺为良吏。虽古今几部《宁海县志》均载其事迹,但不及《元史》叙述之详,故将《元史》卷《胡长孺传》抄录翻译如下: 胡长孺(1249-1323),又名艮儒,字汲仲,号石塘,婺州永康(今金华永康)人。唐末,其祖先由天台迁到永康。宋室南渡后,胡家从进士科创功业发迹做官者有十人之多,先后不断。到胡长孺时,家族学业大振,儒家经典、《九经》、各类史书、多种学问,无不包罗。宋咸淳(1265-1274),长孺的岳父徐道隆赴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,长孺跟随岳父入川,并参加官吏选拔考试中得第一名,被授迪功郎的官职,监督重庆府酒业事务。长孺与高彭、李湜、梅应春等文士,号称“南中八士”。未几,又任福宁州(今福建霞浦县)副职位子,正遇上南宋灭亡,即退隐到故里永康山中。 至元二十五年(1288),朝廷下诏求征贤人,有当地官吏强行推荐长孺入京,在集贤院待诏命。一日,皇帝在内殿召见胡长孺,任命为集贤院修撰之职,后与宰相意向不合,改任扬州教授。元贞元年(1295),调任到建昌(今江西南城),恰录事一职有空位,上级有文件命之代理。时程钜夫(即程文海)(1249-1318)正处于显赫尊贵地位,其家气焰旺火热,即使家人犯法,也不敢有人问何,程钜夫建造外阊门,侵占官道,长孺得知即下令他拆除。至大元年(1308),胡长孺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,官阶为将仕佐郎。 大德丁未年(1307),浙东发生大灾荒,戊申年(1308)麦子无收,百姓饿死无数。宣慰使司同知脱欢察提议颁行赈灾法令,向富家敛钱一百五十万贯救济灾民。脱欢察到宁海,将二十五万贯余钱嘱咐胡长孺暂时保管,便去别的州郡视察。胡长孺觉察到脱欢察欲想侵吞这笔钱财之意,便把这些钱散放于百姓。过了一个月时间,脱欢察返回宁海,向胡长孺索回那笔钱,胡抱着已办成的案卷送上说:“钱在此里呢。”脱欢察大怒说:“你的胆子如山一样之大耶!这是谁的命令,而敢如此胆大放肆!”长孺道:“百姓一日不进食,就会有死人,我来不及向你汇报请示,不过公文卷内有清单可以证明。”脱欢察虽有怒气,也不敢多查问此事。 宁海县西有桐岩岭山,有几个作恶的青年人在山路旁暗中窥伺,经常出来阻道扰民,成为过往旅客的祸害,官府无法禁止。长孺穿商人的服装伪装着,命令仆人担着货物跟随旁边,暗中命令士卒十人走在后面。当走到桐岩岭山上,岩石中突然冲出几人,向胡长孺索要财物,胡以谦逊之言并道歉应付时,士卒迅速包围上来,将那些人都抓住,并擒住同伙,一网打尽,以法处治,确保行人夜间路过此地安全无恙。 有个农夫挑着粪桶去农田,不小心溅沾了一个士兵的衣服,士兵用鞭打伤他,并砸碎粪桶扬长而去,但不知道其姓名。农夫来告状,胡长孺假装怒气骂他诬告,将他上枷锁于市众,同时安排手下人暗地侦看。打人的那个士兵路过这里,伸指指着农夫称快,手下人立即抓住他送往他的所属部队,将杖责后又赔偿粪桶给农夫的处分。 浮屠庵聚集着一群年老妇人,诵佛书祈祷平安,一位老妇人丢失了自己的衣服,恰逢长孺到乡下,老妇人即告状。胡长孺分大麦粒放在这群老妇人手中,令其合紧手掌,并照常绕佛念经。长孺闭眼,叩动牙齿,作召集神灵之术,且说:“我会让神灵监视你们,偷衣服的人走了几圈,大麦粒肯定会发芽。”此时,一位老妇人屡次张开手掌看着,长孺即指准她绑了起来,追回失窃的衣服。 永嘉县有一户平民,弟弟有一串步摇珠(首饰品)给予兄长为赎押物,当弟弟欲要赎回时,他的嫂子喜爱此物,便骗说珠子被人偷走,多次讼诉都不能得到结果。弟弟只好远路赶到宁海县向胡长孺报案告状。胡说:“你不是我宁海县管辖的百姓。”呵斥他离去。未几,在处理盗贼案时,长孺指使盗贼诬告那个兄长接受步摇珠为赃物。胡命令将兄长捕到官府,他极力争辩多次也不能释放,长孺说:“你家确有一串步摇珠,怎能说是诬告呢?”兄长惊慌失措地说:“有固然有之,是我弟弟所抵押的东西。”长孺叫他送来检验,传唤他弟弟也来,把步摇珠给他看,说:“这是你家的步摇珠吗?”弟弟说:“是。”于是归还弟弟。胡长孺办事精明强干,大多类此,不能全部载之。 延祐元年(1314),胡长孺转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长山场盐司丞,官阶为将仕郎,未上任,因病辞职,不再做官,隐居在杭州虎林山直至终年。 胡长孺初师青田县余学古(1222-?),学古师从王梦松,梦松亦是青田县人,传龙泉人叶味道(1167-1237)的学问,味道则是婺源人朱熹(1130-1200)弟子(胡长孺的老师是余学古,他的师公是王梦松,师公的学生是叶味道,叶味道也是朱熹的学生)。学术渊源品行端正的胡长孺会尽力去游历四方,去求访朱熹学问的旨趣,开始信念涵养与敬崇为最重要之处,坚信静观天地,超然自得的世界,所以胡长孺为人光明磊落,胸怀宽宏,专致研究明辨本心的朱程理学(朱熹和程颢、程颐的理学总称),慨然自许为孟子之道。胡长孺唯恐儒学道义失传,竭力吸引读书人,不知疲倦,一时求学者敬慕而来,犹如饥渴的人对食物饮料索求迫切一样。方岳(1199-1262)大臣与州郡官员都要聘请胡长孺到书院来,听他精辟讲解经书含义,围听者有数百人。胡长孺道:“人虽然最灵敏,但与其他物质相同,起初并无两个本源。”听课的人有的激动得跳跃起来,有的感叹不已。胡长孺的文章的精神与气魄,像敲金属器、撞玉器一般,能发出声韵平和珑玲之音。天下来求写文章的人,就像购买珍宝一样,镌刻碑板,光芒四照。如果碰到素质不高的人,即使用一金换取一个字,胡长孺坚决拒之不写。在乡试录取人士时,他多次主持阅卷评分,重朴质,轻浮华,此举文风大为转变。 胡长孺晚年寓居杭州虎林山,得哮喘病已久。一日早上准备酒食,与邻居告别并说要回故乡去,学生看出他的微妙之意。问道:“先生的精神和身体状况不差,为什么要考虑到生老多余的想法呢?”长孺答道:“精神与死生,原初就没有相互关系。”胡长孺就去睡觉,到半夜时,喘声忽然停止,他的儿子胡驹开门看到,其父亲穿戴端正整齐,安祥地坐着谢世。年七十五岁。胡长孺著作有《瓦缶编》、《南昌集》、《宁海漫抄》、《颜东斋稿》流行于世间。 胡长孺的一生笃志好学,学识渊博,为官一任,为政清廉,秉公办事,造福于民。不愧为良吏之称号。 |
录入:袁慧敏 责任编辑:袁慧敏 稿源:宁海新闻网 |
【背景色 】 【大 小 默认字体】 【打印本文】 【关闭本页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