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华书院高二(2)班徐景闻
窗前月光如水银泻地,淌着难语的情感流向远方,流向家的方向。幢幢教学楼挡住我前进的步伐,山间偶尔掠过的列车叫人惆怅——又是多少游子在追寻诗和梦想。
少年不识离家愁,儿时羡慕乘风四处漂泊的蒲公英,居无定所倒也尽观广阔天地;向往腾翔天际的雄鹰,孑然一身可也乐得自在;追寻低旋无边汪洋的海鸥,历尽风雨也就无畏强大。所以当自由来临之际,内心狂喜,可当新鲜感褪去,“家”在我的脑海中越发清晰。
离家前,对古人的乡愁羁旅无法切身感知,“不知秋思落谁家”只是一个概念。第一次,中秋节不在家里过。天上明晃晃的白玉盘,地上孤零零的思家人,明明是同往年一样口味的月饼,如今在嘴里却变了个味道,缺了身旁人的那个味道。今夕何夕,只能以“千里共婵娟”来宽慰怅然若失之感。朗月的清辉洒在窗前,在梦中忆起旧日中秋团圆。
想家是一次心上的远足,应当跋涉于那条归去来的路。
《乡土中国》所说的“故土情怀”,故乡的泥土和草木也会唤起人的记忆与感情。这种情感在不经意间充斥于生活的每个角落里——与家附近相类似的建筑、时不时在夜自修时响起的广场舞之歌和晚间散步时垂下的天幕等等,这些不经意,似在心上的湖泊里随意抛几粒石子,涟漪泛泛,何时殆尽……
离家久了,距离便架起一座名为乡愁的桥。
生于甘肃,在夜夜笛声的长夜里,李太白在阵阵春风里徘徊思乡;海峡两岸,在辗转成歌的岁月里,余光中意图于大海中寻得长江之水。在《此心安处,便是吾乡》中,余老说,“听两侧,安魂曲起自长江,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,滔滔,向东”。中国人的乡愁情结亘古不变,积厚流光,如同长江,奔流不息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道出游子心声;“驱马傍江行,乡愁步步生”引得远人思归。
回家,以一张假条作车票,便可到达令人魂牵梦萦的地方;归家,却是望不到终点的赛道。
高中三年不过是离家的开始,三年之后又将踏上新的征途。到时也许会轻松点,但依旧要拖着念想行进,也许会切切感受一份“乡愁”了。不必“行道迟迟,载渴载饥”,却已在体味“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”。
家,是一个建筑,是一种味道,又或许是一个人。家是粉墙黛瓦,是青板白桥,是游子归途。流光容易把人抛,不如将举目所及的思念化作动力。在翻涌的青春岁月里,我终于有了些尘埃落定的实感,以前我不清楚“十五的月亮十六圆”的寓意,大概是,你想要的,会比你期待的晚来一点点。
(指导老师:吴秋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