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热线:0574-65510000
新闻传真:0574-65577900
邮箱:nhnews@cnnb.com.cn
您当前的位置 : 网站首页  >  宁海新闻网  >  文艺频道  >  桃源桥  >  名人轶事
     高级检索
 
大邱工匠叶季生
http://www.nhnews.com.cn   宁海新闻网  2019年02月25日 10:21:01

  孔祥贵

  大邱村已经沉没在波光粼粼的力洋水库40年,但是大家都记得大邱机械名人叶季生的往事。

  书生种田陷困境

  1951年,35岁的叶季生,因地主成份,举家入住大邱村。叶季生是个书生,没有农业生产经历和经验,家有6个子女,种田地又不内行,生活陷入困境。1955年上半年,大邱大队大队长孔式豪如实向乡政府反映情况,引起乡长的重视,帮助叶季生一家,暂住宁海城关,并在全县唯一的一家五金厂做工,凭技术挣钱,养活全家,全家生活状况才有改善。为此,叶季生老人临终时特别嘱咐子女,一辈子要记着孔式豪的恩典,不然你们能活下几个都很难说。

  1978年力洋水库移民时,叶季生已有60多岁。他虽然很少与大家交流,但人缘好。他家是茅草房,每年都要补漏,每两年要重盖,每次央工(义务帮工,主人家只管饭)斫茅草,大邱人都乐意帮忙。我家离他家很近,我隐约记得,叶季生曾造出拷边机,被公社干部没收。我曾听叶季生次子叶元丰说,叶季生生于1916年,1990年去世,享年74岁。毕业于民国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系,精通中、德、俄三国文字,擅长枪械设计、制造、维修,酷爱文学……

  巧手制作插秧机

  在五金厂,叶季生主要负责维修拖拉机发动机、抽水机柴油机、粮食加工厂的轧米机,还负责公安机关送检的部分枪支的鉴定。他埋头苦干,厂领导曾给予高度评价。

  1958年大跃进时期,领导发动职工下乡考察,看看农村最需要什么。叶季生看到农民弯腰插秧,耗时长而效率低,决定设计插秧机,帮助农民减轻辛苦。在没有任何资料参阅下,一个月不到,一台小型插秧机试制成功了。受限于当时没有条件配套动力装置,只能设计半自动插秧机,两手把握,一移一扳,一排10株秧就插下了,一台机器能顶四五个人的工作量,为此获得五金厂发明创造三等功的荣誉。叶元丰说,记得当年蒲湖(现北湖)居委会主任袁阿姆到他家报喜:因为他父亲在大跃进运动中立了功,厂部报请政府改他家的成份为手工业者。

  发明专利献国家

  上世纪60年代初,上海广州等地流行女士出门戴金丝草帽。草帽由植物草茎手工编织,当时业务散放在一家一户,一般要10多天才能织完一顶草帽。叶季生又萌发设计机械编织机的念头。编织机原理跟现在的内衣针织机差不多,当时受全国自然灾害影响,五金厂面临半停工状态,每人只领一半工资。他就在家里用买来的废旧材料,加上榔头、老虎钳等简陋工具,造出编织机。两个月后,厂家派人来试样,惊讶不已。编织机虽没有机械动力配置,但造价低,操作简便,10几个小时就能织好一顶草帽,功效提高七八倍以上。难能可贵的是,他把这项发明无偿献给了国家。

  苦心改装拷边机

  上世纪70年代初,做衣要主人家先买好布料,请裁缝师傅到家,按日计酬。高档一些的布料裁剪好后,要送到力洋去拷边,力洋也只有老桥头边成衣合作社一台拷边机,等到何时能拷上还难定。叶季生整天站在人家拷边机边观察,想自己试制拷边机。儿子劝他别瞎想了,安稳过几年算了,但他还是我行我素。他把拷边机设计成缝纫机的一个附件,用缝纫机带动拷边机锁线动作,造价低。若批量生产,预计每台造价仅30元左右,每个裁缝师傅都配得起。裁缝师傅随用随装,既方便了主人,自己又赚了拷边的钱。同样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,还是钢锯、砂轮,反复试验。大邱没有缝纫机,林屿他二女儿家有一台缝纫机,叶季生每次都是步行20多里路到她家去试验。

  为了保护自己的创造成果和知识产权,叶季生自己设计的拷边机图纸,用三国文字标注,还有一部分记在脑子里。

  最后一次测试成功回家时,叶季生在外寺村碰到公社联村干部,盘问后得知是试拷边机回家,定性为私开地下工厂,当场收缴了样机。后来,此机扔在办公室烂掉了。

  处处惠及乡里乡亲

  1962年上半年,精简开始,叶季生一家又迁回大邱。五金厂惜才不愿放人,但叶季生一家人多,口粮定量多,居委会坚持要精简。回到大邱以后,大邱人知道他不善农业生产且体弱,但有高超的机械技术,就没有强迫他参加集体农业生产,而是允许他搞个体副业。叶季生带着大儿子叶元才,穿村走户,叶元才担铜匠担,叶季生为当地村民修锁、补锅……赚来的钱,以钱兑工。

  天生我才必有用,他常告诫子女“家有千金,不如身怀薄技”,他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回馈乡村。哪家的锁打不开,哪家的铁锅裂漏,哪家的镰刀要砺齿,随到随修,从不计较报酬。在当年没有禁猎前,力洋附近的田交朱、山横、吴家洋、岭峧、力洋孔等村有土枪、地铳的乡亲,都会找到叶季生家,他懂枪、爱枪,而且擅长修枪,乡亲们每每猎到野味,总不忘给他家捎上一份。

  1978年,因力洋水库建设需要,大邱全村50户人家,分散迁移至力洋公社9个村庄。叶季生一家迁入力洋公社林屿村时值改革开放,叶季生老人被聘为村办铜件厂技术员,迟到的春天,使叶季生的技术又一次得到发挥。

录入:袁慧敏  责任编辑:袁慧敏  稿源:宁海新闻网
背景色 fff2e2 f3ffe1 f0f2fe feffe6 】 【 默认字体】 【打印本文】 【关闭本页】  
  新闻推荐:
·小北门路旧故事
·西店文化大餐送百姓
·我县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获批
·长街西岙丞相文化研究会成立
·“没错,这就是我的女儿……” DN...
·县农业农村局积极做好阴雨天气田...
·百年同乐社唱响农村新生活
·梅林乡村振兴坚持“内外兼修”
·开学啦!创意开学礼迎接新学期
·百姓热线
  图片推荐:
电影《故事之恋》拍摄正酣
又是一年蛏子肥美时
宁海革命先驱王育和
《宁波旧影》见证百年沧桑
西餐大师炼成记
乐享春游
⊕《今日宁海》速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