柘浦街 |
http://www.nhnews.com.cn 宁海新闻网 2020年10月16日 11:08:14 |
赵聪芬 农夫小子种植的马鞭草曾吸引我前去茶院柘浦观赏,忙于在紫色花海中拍照留影,未曾去村间游走,浮光掠影间,隐约觉得这是一个有故事的村落。 柘浦,位于茶山南麓、毛屿港畔。民国十四年乡政府曾坐落于此,2003年柘浦街村与寺前王村并作柘浦王行政村。分分合合,村民口中的称谓始终叫柘浦街。 此地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朝,柘浦一带的徐氏始祖永泰公于梁大宝二年(551)自黄岩迁入,有近1500年的历史。 相传古时山边多柘树,柘树又称桑柘木,柘叶可用于养幼蚕。而浦者,濒水之地,位于茶院溪入海口的柘浦,系咸淡水交汇之处,是一方枕山临水、可渔可樵之地。 海水潮涨潮落于村左,柘浦桥头即为旧时码头,曾为上通台州府、下达象山县的枢纽。这里水路坐船可以通长街、象山,远达舟山;登岸后的陆路则通宁海县城,上达宁波。 倭寇侵,狼烟起,村后烟墩山上的方形烽火台,用大块岩石垒起,大约建于明中叶,曾是沿海防寇入侵的哨所,今已湮没于茂密的柴山之中。 村子南面有一排沿街商铺,街市曾盛极一时,柘浦街旧名由此而来。人们弃舟登岸,肩挑手提,行色匆匆。在清晨的嘈杂声中,渔夫将各色小海鲜一字摆开,纷纷向来往过客兜售。 沧海桑田,层层塘岸的构筑,让海岸线退至遥不可及之处,海水早就不再眷顾柘浦码头。好在浸润过海水的淡淡遗迹,仍斑斑可见。老人们指点着老桥头,尚能历历细数码头昔日盛况,让我得以穿越了解当年鲜活的渔耕生活。 日中亭位于老街的西头,系硬山式造型。两边额上各有四字匾:“浙东孔道”“浦里名衢”。古道穿亭而过,从象山、长街、力洋而来的客人,于此歇脚收汗,再行跨过横溪石板古桥各奔东西。东部先人们走过的千般艰辛,唯有日中亭能懂。如今沿海南线公路于日中亭前擦肩而过,飞驰的车流自花山隧道鱼贯而出,延续了千年来宁海东部乡民与外部世界的沟通。 路廊的每根柱子都镌刻有类似“城内钱如璋、钱如熏共助石柱一口”字样,正是有历代善人的捐资乐助,时常维修,方能迄今屹立不倒。 路廊边上有一口陈家老井,被村民说得神乎其神。相传当年陈家在自家道地挖了一口井,神奇的是竟然舀水即为美酒,于是就一大碗一大碗地兜售给过往客人,时日一长,贪念渐起,居然嫌酒不带糟。自此,触怒井神,美酒不再汩汩而出,井水复还井水,可谓是“天高不算高,人心节节高;井水当酒卖,还嫌酒无糟。” 这虽然是一个美丽的传说,但陈家井就在日中亭之侧,来往客人走了二十里长长的铜岭岗,身心俱疲。见良井在前,取水解渴,自当如饮美酒,沁人心脾。现陈家人去楼空,井亦废弃日久,但掀开尘封多年的古井,当真清冽得能照见人影。 柘浦街容纳四方来客,这里无旺族也无宗祠,众姓平等,此消彼长,共度千载。我曾翻阅过柘浦赵氏宗谱,自明代从城内塘头迁此,少说也有五百年,如今也就二十户左右。 褪去了昔日的繁华,人们在冬阳下过着平淡的日子。如今坐在柘浦街关旺庙前炙日头的老人,有姓赵、邬、张、应、徐、项、钱……扳着手指细数,有二十余姓,他们笑言如果要在柘浦街讨一撮解百结的七姓茶,那是前后道地转一圈就能分分钟解决的事。 村北有座古寺,原名资国寺,建于唐武德五年(622),宋治平三年改为净圡寺,圡古同土。清同治年间,寺废,后有僧赎田重建净土寺,如今寺名匾额等古迹难觅其踪,仅存一口古井。 光绪《宁海县志》载,元代泉水葛氏舍田入寺,由吴兴山撰文,赵孟頫书写,这块国宝级石碑,相传在建造水库时已沉入库底。现住于寺旁的陈老先生说,当水库清淤时,他一直呆在挖土机前留心关注,期待宝物能得以复现面世,最终希望落空。 “岩谷连开岭,杉松彻象山。路从云外入,人自海边还。禅榻红尘断,经窗白昼闲。玉莲生有处,香满翠微间。”宋·陈耆卿纂的《嘉定赤城志》中记载着这一首杨杰吟诵黄岩瑞岩净土寺的诗句,现被制作柘浦文化长廊者移花接木,上墙采用于此地同名的净土寺,倒也十分贴切。 这柘浦街最显眼的莫过于街中心的过街戏台,老人们自豪地说,宁海出东门二只半著名的古戏台,分别是花楼殿古戏台、柘浦街古戏台,还有半只在胡陈。 他们直接将戏台“横”在村里的主街当道上,称之为“过街戏台”,村民口中的“过”字发音较为特殊,类似于“go”。这露天的过街戏台两端发角,玲珑古朴,坐南朝北,前台两根小石柱上雕着雌雄双狮,后台两边有对称的八字梯子供人上下。 戏台与唐代古刹净土寺相向而对。自古有村盛寺衰或寺兴村败之说,这戏台的方位坐向据说隐藏着一份互为制衡的小心机。 过街戏台台柱上镌刻有“事业功名于今为烈,衣冠人物亘古常昭”。柱侧还隐约可见咸丰己未年菊月字样,想必应是咸丰己未年(1859)翻修时所立。 关旺殿与古戏台相对而坐,里面供奉着威武的红脸关公。每年的五月十三,会在关老爷诞辰日举行庙会,请来戏班至少唱上三日三夜。据说演戏的第一天早上,以下点小雨为佳,称之为“磨刀雨”,一则关公老爷磨刀需以雨水湿润,二则亦寓意这一年将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 过街戏台酬神也娱人,锣鼓喧天中,做戏人一个个粉墨登场,台下的看客如水流动,却永远没坐满过,他们登岸后放下货担,瞄一眼台上的桃红柳绿,又匆匆赶路前行。而有幸在此登台历练的唱戏者,经来往客人的口口相传,美名远播四方,无不因此而走红。 潮水难抵岸,老街难觅踪。 唯有这独特的过街戏台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柘浦先民们的精神图腾,一帧接一帧地回放着过往。 |
录入:袁慧敏 责任编辑:袁慧敏 稿源:宁海新闻网 |
【背景色 】 【大 小 默认字体】 【打印本文】 【关闭本页】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