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公渡、登台桥与郑霖 |
http://www.nhnews.com.cn 宁海新闻网 2018年07月16日 08:29:33 |
潘国贤 2005年,我为制作《南宋贤臣郑霖诞生825周年纪念封》,曾到胡陈港黄公渡古津口、登台桥古遗址、登台古寺、东仓灵峰古寺和西岙郑霖古墓等处考据。 黄公渡之名来历传说是:古时有位姓黄的艄公,一年到头在胡陈港为往来行人义务摆渡。他去世后,当地百姓感恩,将渡口尊称为“黄公渡”。 登台桥起名可能是:旧时宁海人崇奉天台山为佛教圣山,是佛教徒们向往朝拜之山。此桥建成,是登上此山必经之桥,故名。 《光绪宁海县志》有载:黄公渡,在东七十里。登台桥,在东七十里,高广跨海,可通舟楫。宋绍定中,发运使郑霖与僧元海建。孙灊(qian)于桥东建庵(今登台寺),置田供香火。元至治间(1321—1323)圯,僧復元募建。明成化十七年(1481)又圯,张令宏宐修之。今又圯,惟东二洞,故传系长街谢孝女建。历久不朽,咸谓□□所致也。王应麟记。 《崇祯宁海县志》有载:灵峰寺,东七十里,东仓,五代建。《光绪宁海县志》载之:灵峰寺,在东仓,吴越尚书叶裕舍宅,建宋宝开中(968—976)赐名三峰,治平三年(1066)改今额。 《光绪宁海县志》载:郑发运霖墓在东九十里,西岙集福寺前。 纪念封撰文: 郑霖(1180—1251),又名汝林,字景悦,一字润父,号雪岩,浙江宁海长街西岙人。从小饱读经史,博览群书,能诗善文。南宋开禧元年(1205)入太学,绍定二年(1229)进士及第,官至淮浙发运使。 郑霖初任江西南安军时,众民暴动攻城,危急关头,开诚相见,劝退乱者。在赣州、安庆、苏州等地从政10年。清理积案,平定盗寇,减免赋税,发放赈粮,筑造吕城,疏浚练湖,兴修水利,重农耕种,平抑物价,民廉物阜,社会稳定,万民安乐,颂声鹊起。史有“政通人和,声威日振”之称。 宁海东乡大地有胡陈港之隔,两岸交通不便,百姓深受其苦。郑霖顺其民意,协同僧人元海等热心人承担建桥之责,常以“捐俸佐其费”,倾囊资助。经17年艰苦,于淳祐十年(1250),一座24洞大桥横架在黄公渡口,名曰“登台桥”。为宁海古代建桥史上的一大奇迹。 时贾似道专横朝政,结党营私,欲将郑霖之才据为己用。以“将作监”、“吏部郎官”等官位笼络。郑不愿与奸佞为伍,坚决拒绝。贾怀恨报复,竟将为民建造“登台桥”善举,诬告成“积粮聚众,图谋不轨”之罪。于淳祐十一年(1251)不幸被害。后朝廷悉其冤,追赠中奉大夫,龙图阁直学士。著有《中庸讲义》、《雪岩集》等书。 为了怀念一生忠良,为官清廉,造福桑梓,不畏强暴,高风亮节的乡贤,弘扬宁海精神,值此南宋贤臣郑霖诞生825周年之际,特制作纪念封1枚,以资纪念。 近日,读了《崇祯宁海县志》记载的《登台桥记》一文。此文作者王应麟(1223—1296),字伯厚,号深宁居士,又号厚斋,鄞县人。宋淳祐元年(1241)进士,累官吏部尚书。其为人正直敢言,屡次冒犯权臣丁大全、贾似道,而遭罢斥,辞官后专致著述20年。 王应麟与宁海胡三省(1230—1302)、慈溪黄震(1213—1280)并称为“宋元浙东学派三大家”。 王一生著文颇丰,计有20余种、600多卷。其据考惟笔记《困学纪闻》居“宋代三大笔记”之首,蒙学著作《三字经》风行600余年。 《登台桥记》译成白话文大意: 宁海县城东70里,濒临大海,有黄公渡,为登陆之埠。其北面是东仓(今上宅),为南宋右丞相叶梦鼎故里。其东面是西洲(今西岙),为发运尚书郑霖与郑发兄俩故里。郑霖公(下文简称郑公),人称雪岩先生,瑰名茂德。他从小就怀慷慨为世救济贫苦之人的志向。有一天,郑公与季前进士郑杰到黄公渡,偶遇灵峰院(寺)法师元海同舟过渡。渡中郑公先说起,摇舟桨、冒风浪过渡多危险呀,能得到安全,何不建桥而过呢?元海说:“这也是我的心想,以前筑塘者正为此想法,在此,重要津渡造桥大事,能定下来多好啊!”郑公说:“可以建,如果用上10年时间,有什么事情不会成功呢。”大家笑而称赞耿直果断的说法。建桥时如果碰到海浪冲击,卷起石块,岂能堵住吗?元海不顾这些难题,发誓表示筑桥必将成功的信心。在众多施主帮助下,纠集犍牛运石填海等工程,声势浩大地开展。自绍定六年(1233)至淳祐四年(1244),11年的努力,终成桥一洞建设。当郑公另任之职时,捐出俸金助建,又成功3个桥洞。淳祐七年(1247),郑公离家去任浙西常平使者,又供粮食等物资,工程顺利,于是桥五洞完成。此时,元海劳累过度而去世,其徒弟清隐和惠畴两人继承师父遗志,不懈努力,继续修桥。碰到困难,郑公即来解决。后来,在潮汐上下冲浪,怎能堵住堤坝溃口。危急之时,郑公与惠畴诚恳央求诸位贵人伸手助之,他们将捐出许多钱物。一座跨海为梁24洞石桥,历时17年,终于在淳祐十年(1250)五月建成。 桥建成后,在东岸修筑百余丈堤坝,又在东僻山岭创建庵庐(今登台寺)。 桥址是借助蛎房牢固,考虑到防止贪利之人盗窃,动用掌管地方治安的人员来禁止采挖。 此桥可与泉州洛阳桥媲美。造桥人功绩非凡,行人赞不绝口,颂咏为后人遗留大爱。郑公孙子郑灊考虑到把事迹属归王应麟,以撰文记载留下久远。应麟是郑公门下士,不敢辞,乃为之辞曰:我地与古海相隔,上天兴风,黄公渡海浪滔滔险恶,海中有鲸鱼鲛鱼(鲨鱼)张口要吃嗟来之食,过渡人非常惊恐,怎么能“一苇”小舟过渡呢?唯郑公以“禹稷溺怀”之心,对待受苦受难之人。他对填海造桥如有不成,就有回家耕种“维梁一念”之决心。郑公风范,就像驾驭六辔(马车)奔驰,勇往直前的泽貌。他平时缩衣节食惠及乡里,也使儒释二道人同心同德支持,协助按计划完成工程。此桥好似长虹贯通天空,犹如鼋鱼登陆上岸,一步一步上行像垣墙稳固,上有百灵鸟朝夕鸣叫。建在大海山下的登台桥,浩浩荡荡,宏伟壮观,呈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。 郑公功德如高山景行,驷马高车路过者必为之感动不已。 今年3月10日,我们驱车又造访了13年前到过的几个地方,凭吊历史遗迹,感怀先人为民造福的可贵精神。 在登台寺,看到整个地面铺设石板,还保持原始古老建筑,在县内罕见。唯发现一方半截的残碑,经竭力辩文,才知是民国七年所立的《黄公渡碑记》。寺内僧人道:许多古碑在文化大革命中敲掉搬走。 在尚未修葺的郑霖古墓陵园,突来一位名叫陈明照的西岙村人。他很热情,又熟悉这一带地方文史,引导大家踏遍全村,一一介绍历史古迹。但他否认西岙那圹大坟主人是郑霖,说是陈家的祖先墓,族谱有记载。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,只能待找到墓志铭才会澄清。 |
录入:袁慧敏 责任编辑:袁慧敏 稿源:宁海新闻网 |
【背景色 】 【大 小 默认字体】 【打印本文】 【关闭本页】 |